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部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主办: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8536
国内统一刊号:CN11-5936/F
邮发代号:82-510

    期刊目录查询



    当前位置: 首页>期刊目录>

    地产研究

      德阳现代城市规划的源起

      发布时间:2015-09-24 17:48:56 浏览次数: 665次

        德阳现代城市规划的源起

        周明长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与艺术系   四川 德阳 618000

         

        摘  要:地处内陆腹地的四川省农业县城德阳,其现代城市规划源起于1956年国家决定在德阳建设“航空、电子工业区”时所制定的工业城市规划草案。但是,当1958年中央决定在德阳建设“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工业区”后,德阳城市规划又再次调整。此间,邓小平总书记关于德阳城市规划的指示对于德阳“第一个现代中等工业城市规划的完整定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德阳;工业区;现代城市规划;邓小平

         

        位居成都平原西北边缘的德阳县,虽自古农耕发达,但直到1949年底,德阳仍然只是成都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农业小县城,县城人口约1.8万,建成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县城空间结构在总体上由约5~7米宽的东西南北四条传统型街道组成;城市的政治功能仅为县政府驻地;经济功能主要局限于县域内部以及同绵阳县、金堂县和成都等地之间的农产品、手工业产品的交易;城市基础设施总体上处于前工业化阶段的落后水平。而且,德阳在20世纪上半期更没有进行过县城规划。然而,从1953年起,中央政府展开了以内地大中小城市为工业化布局重点、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体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一新的时代条件,为地处偏僻内陆的德阳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从此,德阳揭开了以“建设现代化新工业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规划的新篇章。

         

        一、“一五”时期国家“航空、电子工业区建设”与德阳现代城市规划的启动

        1952年底,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线通车,以及宝成线成都至绵阳段于1953年通车,为四川省展开现代化大规模工业布局提供优越的交通条件1954年,四川省委确定了成都、德阳等34个市县作为“一五”至“三五”时期全省工业建设的重点市县,并逐步进行了工业项目选址和城镇建设粗略规划工作。

        1956422日,四川省城市建设局分党组,根据当时国家准备在德阳建设新厂的要求,对德阳城市建设提出了初步规划报告,省委于55日正式批转。报告提出:“德阳现已定案工厂7个,城南3个,职工26000人。城北4个,职工13000人,人口约12万人。在铁路西将来要放许多大工厂,估计人口约30万。城市规划草图已基本上经各方面同意。”《德阳工业城市规划草图》是德阳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根据该规划,国家计划在德阳建设“以航空420厂、电子711776780厂和航空工业学校、2417241824193个航空工业技术学校(简称‘44校’)组成的航空、电子工业基地和电子工业城市。”8月,省委决定德阳新建工业城市所需干部由重庆市包干解决。9月,省委批准建立德阳工业区建设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央和省在德阳的基建工程(不包括投资计划)及建委系统的建设工程,管理规划区内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工业和城市建设以及重要的民用建筑用地,管理交通运输及其他公用事业的规划问题……。”

        随着“44校”在德阳选点建厂,德阳新工业城市建设按照原规划也迅速展开。1956年,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德阳城市建设投资50万元。1957年,省人委批准德阳新工业城市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共122万元。据195712月统计,从19564月到19579月,工业区共新建城区道路10.9公里,商业用房1330平方米,完成批资近70万元,为1957年计划投资122万元的57.38%。

        19571月,由于“中央及四川省的规划部门就德阳城市规划已提到划为铁路东西两个城,并且建立两个市”,但工业区建委尚不明确“省和中央决定建一市或两市”,而“德阳总体规划何时定案,规划区多大,如要设两市,东市西市如何划分?”这都将决定着建厂的一切准备工作。因此,建委认为“德阳不管成立一个或两个市,在建设期间建市或准备期间建市……望省委、地委意图早日下达”,以便“今年完成好一切必要的准备工作,如划定地区,建立市区两级党政机关,工程设计,市政建设等。”220日,工业区工委正式向省委、绵阳地委提出“德阳市的成立,请地委、省委从早考虑”。这是德阳工业区建委成立后首次请示“德阳建市”的专门报告。但是,由于德阳工业区建设恰遇1957年国家实施压缩工业基建规模的反冒进政策1957年下半年,国家决定德阳“44校”推迟建设。919日,中共四川省委撤销了德阳工业区工委和建委,德阳城市的进一步规划和建市工作也随之搁置。然而,1956年制定的《德阳工业城市规划草图》仍然为德阳城市的科学规划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二五”时期国家“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工业区建设”与德阳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

        195712月,李富春、薄一波副总理正式确定了在德阳建设一个有12000吨水压机的大型重型机器厂(即第二重型机器厂)的建厂方案。195868日,国家又确定在德阳建设6个电机制造厂,有: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即东方电机厂)、汽轮机厂(即东方汽轮机厂)、锅炉厂(即东方锅炉厂)、电气控制设备厂、电气材料厂和重型电机厂(即东风电机厂)。在上述7个大型企业中,国内同类型的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重型机器厂、水力发电设备厂、汽轮机厂、锅炉厂等4个大型企业均由苏联援建。中央之所以决定将上述骨干项目集中布点德阳,不仅是要把德阳建设成为国家的一个重型机械工业新基地,使之逐步承担起为全国发展矿山、冶金、电力等工业所迫切需要的机械设备制造任务,而且也要尽快在工业落后、资源丰富、国防安全的内地新建立一个与东北、上海形成分工合作、紧密联系的第三个“国家级重型机械与发电设备工业基地”。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中央和四川省委决定德阳的“中央、省属企业全部投资计划约12亿元,其中重型机器厂7.07亿元,水力发电设备厂2亿元,汽轮机厂2亿元。1958年到1960年中央和地方计划共投资2.12亿元,其中四川省给德阳工业区城市工程建设投资503万元,德阳工业区地方筹资65万元。”

        为保证“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工业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德阳工业区党委、建委再次成立,德阳新工业城市规划也迅捷启动。195874日,四川省人委讨论了德阳城市规划的4个方案:即“第一方案投资363万元,市区居住人口18万人(铁路多15公里,两个立体交叉);第二方案719万元,市区居住人口18万人;第三方案投资472万元,市区居住人口30万人(宝成铁路移线约10公里);第四方案投资1350万元,市区居住人口20多万人(修两个12公尺的公路桥,两个立体交叉)”。会议决定“将第一方案和第三方案合并考虑,据此提出总体规划,规划中还可考虑分成几个区,把整个建设分成几期。城市人口计算,可按原定额结合实际加以适当修改,提出新的方案。”同时要求“德阳城市沿绵远河两岸布置,开辟沿江路为劳动人民创造优美的劳动和文化生活环境。”

        19586月至7月间,在借鉴1956年《德阳工业城市规划草图》和充分吸收195874日省人委关于德阳城市规划4个方案讨论意见的基础上,德阳工业区建设处于81日完成了《德阳工业区、德阳市总体规划》。823日,德阳工业区党委第一次办公会议研究了德阳新工业城市的规划问题:1)规划原则为“一次规划,逐步实现,以旧城为基础,逐步改造旧城”;2)规划目标是“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生产的新城市”;3)城市人口现有24000人,估计近期(‘二五’)内工业发展要好几万职工,加上服务供养人口,总计将达到几十万,恐怕超过现人数的89倍,故近期确定以中等城市来规划;4)居住建筑,每人居住以4m2算、远期6m2,服务建筑3层以上,一般不建平房;5)城市道路规划,尽量合乎现代化要求,能通汽车电车,各主干道30m以上,次干道20几公尺,道路尽量取直。城市道路位置和工厂适当分开,主要重工业放铁路东、河西,城市南、北、东、西也要摆一些……”。是次会议大体确定了德阳新工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在上述规划纲领的指导下,德阳新工业城市总体规划顺利定案。主要内容包括:1)城市空间范围,德阳新城市规划区与工业区一致,即“以德阳旧城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南距八角井乡约5公里,北距城区乡的牛耳铺3公里,东至绵远河以东丘陵区2公里,西至宝成铁路以西1公里,总计整个规划区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规划区占地65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德阳县土地面积的12%左右(该范围大体与现德阳市一环路内的地理空间重合)”;2)近期城市总人口估计为23万人,远景为3040万人”;3)城市用地总计5754公顷。”

        是次规划还专门制定了城市修建规划。例如,干道系统规划:绵远河东西各有南北向干道3条,距离约500公尺至800公尺,中间皆为宽35公尺的主干道,靠河为沿河路宽22.5公尺,靠厂为厂前路、靠山为沿山路,皆宽21公尺。以东西向干道连接工厂、河岸、车站、文化公园和山上风景区,宽度按交通量分为35公尺、26公尺、21公尺,连接河东西二岸规划有桥梁4座,各距离约2公里左右。干道之间的街坊道路网采用15公尺宽;市中心规划:远期在市内设立一个行政中心和河东西2个区行政中心。市行政中心设在旧城东南方(现德阳市政府),东侧为沿河路绿带和桥头广场(现蓥华山路、旌湖大桥),市中心广场面积为1.8公顷(现文庙广场),等等。

        与此同时,德阳新城市建设得到了中央和四川省委的高度重视示。19581025日,邓小平总书记在听取德阳工业区汇报后指示,“拿四川省的城市来说,第一重庆、第二成都、将来第三是西昌、第四就是德阳了。德阳要根据这些工业项目和将来的发展,郊区要划大一些;如城市人口以30万规划还小了,要按50万至100万的城市作规划……德阳50万城市人口完全可能,德阳是不是划几个县进来……把德阳县改为德阳市。城市的马路要宽,干线36公尺窄了,马路要100公尺宽。”

        根据小平同志对德阳城市规划的指示,德阳工业区党委、建委和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继续对德阳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比如,在城市远期交通运输方面,不仅要计划宝成铁路复线,还要在新场附近(孝泉与黄许之间)考虑建设一个民用飞机场。在城市道路方案调整中,“把主干道规划从36~45公尺改为60~70公尺……沿河两岸规划条形绿地游园。”19599月,德阳城市总体规划最终定型为“以重型机器厂、水力发电设备厂、汽轮机厂、重型电机厂等重点项目以及地方工业建设为依据,德阳中心城市发展到30~50万人,孝泉、罗江、黄许、连山等城镇发展到50万人,建成以重型机器、机电制造为主的工业城镇群。”与之同时,四川省明确地“将德阳规划为全省第五大人口规模的重点建设城市(在川西工业经济区仅次于成都,超了绵阳、西昌的城市人口规模),直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德阳也始终是全省重点建设城市之一。”由此可见,德阳城市发展的地位已经被提升到一个更加重要的高度。

        由上可知,自1956年以来,德阳始终是按照“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生产的城市”为目标进行规划的。从总体上讲,1956年《德阳工业城市规划草图》为1958~1959年的《德阳城市总体规划》奠定了一个较好的良好基础,而1958~1959年的《德阳城市总体规划》又为德阳后来50年城市发展和“城市再规划”创设了“科学蓝图”。尤为重要的是,从1956年至1960年,德阳城市建设始终是按照即期城市规划进行的。回眸德阳城市50年发展的历史成就,已经充分证明了1959年的《德阳城市总体规划》,不仅是科学可行的正确方案,而且也较成功地指导了50年来的德阳城市建设。自1964年起的六次德阳城市规划修编,均是对其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充实、拓展、更新。特别是德阳城市的性质、规模、职能、空间结构、主要功能区布局、中心区及副中心区的配置、县域及市域城镇体系等关键要素,基本上都与此规划方案大体一致。例如,1984~1990年,德阳市区三条主干道即50米宽的长江路、40米宽的泰山路及华山路、1987年以来的绵远河两岸约30公里景观工程、1992年以来的东湖山公园、四川文化娱乐城等重大市政设施都是在此规划的基础上实施的。

        当然,1959年下半年,全国因“大跃进”所产生的经济建设全局性混乱的恶果已经全面明显化,而在此背景下定型的《德阳城市总体规划》自然也难免“过于超前”且超越了当时“国家资源投入极限”(尤其是当时农业“商品粮的有限性”难以供养庞大的城市人口),从而也就决定了《德阳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困难性、曲折性和漫长性。